五大联赛,五大联赛直播,英超直播,西甲赛程,意甲比分,德甲预测,法甲分析/全网最全五大联赛资讯平台,涵盖英超、西甲、德甲、意甲、法甲直播入口、赛程积分、实时比分与专家预测分析,手机电脑均可访问!从1924年第一支城市足球队——中华足球队成立至今,足球在青岛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。在这座城市,足球不是冰冷的竞技符号,而是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命律动。
从1950年代四方机厂“马路足球”的野草启蒙,到今日每万人拥有1.58片球场的丰沛密度;从社区球场里的市井烟火,到中超赛场上的“一城双超”,城市职业足球三超双甲五支职业队联袂出击……
青岛,这座被海风与啤酒浸润的“足球之城”,用足球编织出城市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,书写着百年传承的热血故事。
9月27日,2025青岛市乡村足球赛市决赛阶段在城阳区白沙湾足球基地举行。青岛市乡村足球赛得到了全市6个涉农区(市)的积极响应和参与,经过2个月涉农区(市)的预赛比拼后,最终确定了6支分赛区的冠军队伍晋级市决赛。在9月至11月期间,按照小组循环、半决赛双循环和决赛的规则将举行13场比赛。其中,莱西市海鑫、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、城阳博威等足球队在当地都有着一定的实力和名气。
实际上,青岛的草根足球、社区足球有着一脉相承的群众基础。在“2004、2005年,家里有孩子在城市联赛踢球,都是街坊里最‘长脸’的谈资之一。”青岛市著名青训教练员、青岛四方小学总教练郝凯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“以前有职工联赛、大的工厂还有车间联赛、公交公司的路队杯赛。那时候场地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,但这些比赛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”三十四中校队队长尚卫告诉记者:“青岛足球,不在乎年龄,只要上场老的少的都是全力以赴。而且我们青岛盛产进攻型选手,在我们那个年代,四中、三十四中、铁中、十六中这些队伍都是个顶个的强劲。”
“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,李沧区刘家下河社区较早地修建了一块社区足球场。1990年前后,社区党委书记傅大雨为爱踢球的孩子成立球队,如今这支球队已经成了‘元老队’了。而这支最早的球队已衍生出成年队、青年队、青少年队,形成‘四代同堂’的足球传承。”培养了多位中甲、中超选手的青岛金刚俱乐部总教练韩鹏一直扎根李沧区。他告诉记者,“现在在刘家下河举办的社区杯足球赛已经扩军24支球队,入选山东省首批群众‘三大球’精品赛事案例,成为全国社区足球发展的标杆之一。”
采访中,记者发现乡村、社区足球的“青岛模式”背后,是二十载联赛体系的裂变生长。2005年,青岛成为亚足联“亚洲展望”计划中国首批试点城市,此后城市联赛体系逐步完善:2012年原城市乙级联赛升格为甲级,顶级赛事升级为“城市超级联赛”;2014年整合为超级、甲级两级;2020年恢复乙级联赛;2021年增设40岁、50岁组别,最终形成四级联赛共69支球队的竞赛体系。
数据显示:青岛市目前有数据统计的业余球队、社区球队超过1200支。每年开展群众性足球活动6000余场,青岛城市足球联赛已建立五级体系(超、甲、乙、丙、50+)并入选全国首批群众“三大球”精品赛事。
2025年,青岛市还成功组织抖音足球嘉年华青岛站活动,全网流量超过21亿。创办青岛城市女子足球联赛,开幕式当日新华社官微流量超过100万。
这种“金字塔”结构不仅让城市的足球情有所寄、尽情释放,也让草根球员有了向上流动的通道。比如,青岛鲲鹏足球俱乐部从城市联赛走出,连续七年参加中国足协杯,创下业余球队参赛时长纪录;青岛海牛俱乐部扎根本土,依赖本土青训兑现打造百年俱乐部的发展战略;青岛西海岸足球俱乐部更从社区草根舞台冲超成功。青岛港帆、追风少年、半岛俱乐部等以强劲的后浪之势在蓬勃发展……
在2025年9月27日,一场大雨中,2025年青岛城市足球联赛50+组展开了一场强强对话。以老山东体育学院为班底的天恒运动50+足球队对阵青岛业余足球圈老牌劲旅青岛君合泰足球队。
现场,天恒运动50+足球队主教练李刚告诉记者:“今年城市联赛50+组达到了16个队,不少队实力都不错。可见咱们青岛足球的丰厚底蕴。”
从比赛看,双方在场上的争夺非常激烈,完全不顾年龄和大雨的影响,“鱼跃冲顶、滑铲、冲抢”等职业队比赛的镜头频频上演。
“我们球队2025年刚在全国比赛中拿了个第三名。征召的都是咱们青岛本地的球员,都是1972年、1973年出生的班底。”李刚告诉记者:“这支球队主要是老山东体育学院的队员。很多都是从小一起踢球上来的,从上学到现在有30年、40年的交情。”据李刚介绍,“队伍中有之前输送到专业队退役的老队员,也有很多从事其他职业的队员。球队主要依靠赞助和部分队内募集的资金运营。成立4年,每年投入在10万元左右。”
同样,“三十四中校友队这批队员现在大多快60岁了,认识时间长的七八岁就在一起踢球了,到现在已有50年的老感情了。”据尚卫介绍:“咱们青岛人向来重情重义,干体育的就更不用说了。三十四中校友足球队,常年开展着活动,在2020年12月份还特别成立了青岛三十四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。成立俱乐部后,不仅给我们三十四中踢球的人一个集结、延续的平台,也为青岛足球未来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径。”
不难看出,青岛足球已经在草根与职业之间形成了“双向滋养、共生共荣”的范式。根植于草根、发展于社区、成就于职业,欧洲足球百年史印证着这一逻辑:德国斯图加特将球迷中心打造成市民活动枢纽,西班牙马竞以工人社区精神构筑球队灵魂。青岛也在复刻这一路径。从草根到职业,业余与专业界限逐渐消融,青岛足球繁荣生息,足球成为代际相传的生活方式之一。
“在青岛,不分男女老幼,喜欢踢球的人总是一下班就背起包快速冲出单位、学校;周六、日,一早、一晚作息也都为周末踢场球管理的特别规律。”市民张云飞是一名资深球迷,更是一位球场上的老大哥。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:“我虽然是做生意的,但每周二、六的两场球却雷打不动,周中再打个羽毛球调剂一下状态。踢球这个事儿,有时候真是下刀子也得去踢两脚,置家庭都不顾了。今年我还跟几个老球友在人民路开了一家叫聚友的球迷酒馆,下一步还想扩大规模成立聚友球迷CLUB。”
与张云飞年纪相仿,市民王晖显在王家麦岛社区被大家尊称为显哥,他表示:“这有点名不副实,我主要是担任球队领队,确实做为领队组织好大家参加比赛要涉及选拔队员教练、招商赞助、参加竞赛、跟社区协调等多个方面内容,我做得很努力但还不够好。”
王晖显告诉记者说:“我们这些村民、队员都是三个麦岛村和后来迁入麦岛社区的居民。最初都是聚集在青岛大学蹭大学的场地踢野球,也陆陆续续与在大学踢野球的朋友组织过一些球队,那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常常为了踢个球跟学校的保安打叽叽。现在条件好很多,在我们附近11人制的场地就有四五块。”
“2016年前后我们社区单独组队参加了崂山区社区足球联赛,那时候是比较强的队伍。近年来随着那批队员年龄普遍进入40岁以上,我们也开始转型,寻找年龄、实力相仿的对手。同时,队内一些年轻队员仍能参加适龄、高对抗性的比赛,我们便将他们输送到兄弟球队,以实现共同发展。”王晖显说。
于毅是一名高二学生,他告诉记者:“我们球队有接近60人,差不多都是高一、高二的学生,基本都受过青训。球队是会员制,每个季度200元会费,比赛装备AA制。我们一般会在周六上午约一个11人制的比赛。过去,最大的困难是11人制场地紧缺,直到前几年白沙河球场开放后,情况才逐渐缓解。”
据悉,自2015年至今,青岛市连续11年将建设群众身边的足球设施纳入市办实事,目前各类足球场地已经达到1651块。现有国际足联A级标准的专业足球场1座,其他可举办职业足球赛事的体育场馆6座,足球训练基地3处,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1.58块。2025年青岛市在原计划更新、新建29处35块足球场的基础上,将新增建设7处15块多样化足球场。
今天,产业园区的楼顶、快速路的桥下,山头公园、河畔绿地……绿茵球场在空场时段如静默诗行,草叶尖尖指向天空,像在等待一场未开始的对话;夜晚灯光下,绿茵染成墨色,却因灯影斑驳,像铺开的星图,每一寸草皮都浸着汗水与呐喊,球鞋摩擦草尖的声响,是拼搏的鼓点。等到夜幕降临,灯光球场就像是热闹的舞台。人均二三十元一场球,野球、友谊赛、草根联赛、青训营、小型杯赛中你方唱罢我登场。有人说,在青岛的幸福味道,是球场上打配合的呐喊,以及对进球的欢呼。
城市足球氛围火热,近年来,青岛市足球协会还强化了社区足球指导服务体系,每年组织专业教练员、优秀退役运动员开展社区足球技术指导700余场次。并获评5A级体育社团(地方足协中仅有成都、河北、青岛)和山东省百强社会组织标杆(仅有2家体育社会组织)。
国庆节前夕,青岛市传统足球学校青岛四方小学的足球场上一片热火朝天。一年一度的校长杯比赛在300名小同学之间展开角逐。郝凯鑫告诉记者,“我们每年都组织校长杯,一方面是为了学校有悠久的足球传统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掘一些好苗子。从近几年看,青岛市小学这个阶段的足球基数在逐年扩大,成材率也水涨船高。”
“咱们青岛现在很多小球员都是从校园、社区到城市联赛,经过一级一级锻炼再走到职业序列。这使得他们在比赛中,拥有较好的比赛阅历。”韩鹏告诉记者,与过去的培养模式有所不同,现在在幼儿园、小学低年级的启蒙,更重视兴趣的培养和天赋的保护。
记者从青岛市足球管理中心了解到,青岛市已建成足球特色学校456所,其中国家级特色学校296所,每年开展校园足球比赛2万余场,2400余名足球特长生顺利升学。作为全国仅有的7个同时获中国足协命名的男、女足青训中心城市之一,青岛的青训教练中职业级教练员占比达全国6%,并建立了覆盖4000余人的青训球员大数据库。
此外,青岛正以“1+5”政策框架为引领,建立以青训中心、职业俱乐部、社会青训机构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“四位一体”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,细化47项建设任务。2022年以来,已向各级国家队输送人才35人,全市足球人口达80万。2024年以来,青岛获批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(选取6所小学、3所初中和1所高中实施“631”贯通培养模式)。从校园到职业,从青训到群众赛事,青岛正以全方位的足球发展体系,书写着“足球之城”的新篇章。
而在职业足球队青训建设方面,青岛海牛俱乐部建立U11—U21年龄段共11级青训梯队,是青岛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一类基地。青岛西海岸俱乐部、青岛红狮俱乐部分别建立6级和5级青训梯队。此外,全市现有社会足球青训机构55家,其中,青岛鲲鹏和青岛中青英联为“全国社会品牌青训机构”。青岛追风少年、青岛乔伦、青岛半岛等也是我市优秀青训机构的典型代表,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青训人才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培育“三超双甲”职业队的“足球城”,青岛正以创新生态重塑城市足球基因。
比如,通过“以奖代补”政策激励俱乐部突破竞技边界,吸引61家企业通过资金赞助、新业态开发等多维方式深度参与职业足球发展。近期,青岛海牛队与青岛西海岸队相继迎来新的战略合作伙伴,为职业足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在发展的浪潮中,职业足球俱乐部也始终满怀热忱,积极推动技术资源向社区、草根及乡村足球领域深度下沉。通过举办公开训练日活动、发起球星公益行动、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等一系列创新举措,让顶级足球资源如甘霖般滋润并反哺城市足球的沃土。
由此可见,这种双向互动的“足球+”生态探索,正是青岛作为“足球城”的深层密码之一。青岛西海岸足球俱乐部总经理申军表示:“社区联赛里沉淀着最本真的足球热情。”青岛海牛俱乐部副总经理冯文静也曾表示:“社区和校园是青岛足球发展的根基。”
不难看出,在青岛,足球不是短暂的热潮,而是城市的文化基因;业余足球不是职业的陪衬,而是生态的基石。正如大火的网红苏超联赛的“魔法”在于将市井烟火融入球网。青岛的实践则证明:当足球根系深扎社区沃土,方能滋养绿茵场的蓬勃气象,让职业足球“为青岛而战”、业余比赛“因热爱而纯粹”的激情成为城市最动人的渲染。
数据印证着足球经济的裂变效应:近三年市级财政投入精准聚焦足球重点城市建设、职业俱乐部扶持及赛事举办。2026国际足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吸引3.7万观众,创造5.8亿元综合效益;群众及校园赛事带动交通、餐饮等消费6400万元;合计拉动效应达12.98亿元,赛事经济杠杆效应显著。
在高端赛事承办方面,青岛也交出满分答卷:高质量完成2026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组织工作,助力中国队以2:1战胜印尼队迎来18强赛首胜,获国家体育总局场馆一流、服务优质、城市文明、赛事圆满的高度评价;圆满承办东亚足联U15男足锦标赛,赢得东亚足联与中国足协联合致谢,为打造国际赛事名城奠定基石。
从街巷球场到中超赛场,从社区联赛到城市名片。这种代际相传的热爱,胜负之外的体育精神与乡土情谊交融的快乐,正是最珍贵的城市财富。在这里,足球从未缺席,因热爱而坚持,因参与而快乐。